一、樁可分靜樁、動樁
「樁」可分靜樁與動樁。靜樁是在靜止狀態下,人體依照某些原理原則所調整出來的最大結構力,如「三體樁」、「渾圓樁」。
動樁則是由無數的靜樁所組合。所謂結構力,就是不是使用肌肉的緊繃硬撐出來的力,而是在放鬆的狀態下,依循正確的姿勢,調整出來的整體力。
二、樁與勁的關係
「樁」是「勁」的外在可見的形。「勁」是「樁」的內在無形的體。宗長說:「太極拳在練「樁」時,一定要注重外形,外形美技術不一定會好,但外形不美技術要 好就很難了」。 所以,樁是很重視外形的正確,並且在外形正確之下,其內在必須有所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勁」的有無,「勁」的傳導是否連貫。也就是說,一個外在看似完美 的樁型,而內在勁的傳導出了問題,破壞了節節貫串的要求,這個樁就是有問題的樁。然而,如果外在的樁形,就已經偏離了「三體樁」與「渾圓樁」,就已經是敗 形了。前者有外形的樁型,而缺乏內在的勁的完整傳導,可以藉由種種檢測方式,找到斷勁之處,而予以修正成完美的樁。後者,因為外形就已經不合格,必須先把 外在調整好,再談其他。
三、入門的第一課--樁
入門的第一堂課,教練就指導大家一個樁形,可以撐住來自正力方向的巨力檢測。大家也許都會覺得很開心的,不費吹灰之力就練成了驚世絕技,因為不必靠被罰站 來練成所謂的站樁,立刻成樁了。不過現在想想,難道入門的第一課的樁,真的就此練好了,或者不必練就瞬間成樁了?但是平常上課時,各種訓練過程,經常會發 生斷勁現象,需要不斷調整才能勉強不斷勁。既然勁這麼容就斷,而第二點所述,樁與勁又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是否有哪裡怪怪的呢?如今回想起來,入門的第一 課,樁,是否得來得太輕鬆了?或者,其間有什麼奧秘是被忽略了呢?
四、樁的練習與檢測
仔細想想我們在發勁的完成式,宗長所謂的Y型結構,最後姿勢是雙手一伸如掛畫,而腳卻是單腳支撐重心阿!而且太極拳論一直強調雙重的問題。回到入門的第一 課,那個樁,應該是只有半套,也就是雙手是正確的樁形(肌肉放鬆,靠得是結構力而非肌肉緊繃力),可是腳呢?教練是教我們站弓箭步,前七後三之類的。(分 開練,整體合,入門第一課的目的是著重於樁的體驗,而非完美無缺的樁。)因此下盤部分等於是雙重,而斷勁在腰際。也因此固然能夠撐得住某種程度的巨力檢 測,但畢竟不是很完整,因為那只是第一課阿...。斷勁在腰,一般常在動樁過程中出現,關鍵是在於腰型沒有做到龍腰,也沒有圓檔、落跨等等,容易在移身過 程造成斷勁。從這個角度來看,樁可練的東西就非常多了,練法與檢測宗長已經在樁法總論文章中有提過「對樁」的概念,在此就不重複了。平日自我練習可請人在 正力方向作巨力檢測,看是否有斷勁,互練過程則如宗長的「對樁」練習所述。宗岳門太極拳是「樁拳」,因此從頭到尾就是要維持住那個「樁」,而且不斷細細的 修正到更完美才行,樁,要練的東西,還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