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說,所謂的內家,是專指有文物資料可考,以王宗岳先生為信史源頭,而又加上無文物資料可考,以張三丰為傳說源頭的「以柔制剛、以靜制動」武學。
嚴格地說,所謂的太極拳,是專指有文物資料可考的王宗岳祖師所創,由內家昇華而來的太極拳武術。
王宗岳先生,是內家武學承傳的一個極為重要關鍵性人物,無論是內家武學南、北兩派承傳的種種傳說,和各內家拳流派不同承傳譜系中,王宗岳先生都扮演著內家拳承先啟後的第一人角色。
一般的說法是,內家武學是從王宗岳先生開始,由祕傳而公開傳授,這也是後世內家武者的共識。
王宗岳先生所著的《太極拳論、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歌》內家太極拳理論和技法,不斷地被後世的內、外家武者,甚至被外國武術大量引用、學習、傳授、甚至仿造改編而傳授。這些也都清楚證明了王宗岳先生的武學理論,在武學的歷史上,居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
我們雖然不能確定地說,內家武學是從王宗岳先生開始,但我們卻可以肯定地說,是王宗岳先生圓全總結了內家武術的理論和技法,並且由他開枝散葉,向四處傳播開來。
王宗岳先生圓全了內家武術的理論和技法,寫出了《太極拳論、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歌》之後,內家便以太極拳的形式呈現出來,「太極拳」這門武術,是王宗岳先生所創,也是王宗岳先生對內家武學的全部總結說明。
太極拳是一套有理論系統和實際技術的武學,王宗岳太極拳的《太極拳論、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歌》等,乃是一個極具精確性、科學性的「武術戰鬥工學」,武者只要依法修習,自然能夠練成一種獨特的戰技。
由於武術的交流和發展,內家武學已經開始分為「譜系內家」和「學理內家」兩種。
原本「內家」,是專指王宗岳北傳於蔣發,和南傳於陳州同的武學流派,以及其他輾轉流傳於其他各地的武學。
但是經過歷史的演化和交流,內家已經從狹義的「譜系內家」,轉化為廣義的「學理內家」,現在我們所說的內家,也多數是以「學理內家」作為判準。
所謂:「依法不依人」,人們已經不再從「譜系內家」來確認何者是真內家,反而多從「學理內家」來確認何者是真內家。
例如除了鬆柔的太極拳之外,將武學觀念提昇到「化勁」的形易拳、將武學觀念提昇到「順勁」的八卦掌,雖然都不是王宗岳所傳,但也都被公認地歸納到內家拳的世界裡,這是因為他們的學理,已經逐漸趨近於內家的學理。
甚至像吳殳所論的槍法,由於強調「他法行,任法行」、「以靜困人」,其理論極度趨近於內家的學理,也同樣能夠被歸納為內家。
在宗岳門的大聲疾呼,在內家武學被大力倡導之下,「內家」這個名辭開始受到了重視,也逐漸顯現其武學本來面目;因此有很多武學,便也開始願意以內家自居為傲。
但是,現實上卻是,很多自稱內家的武術,事實上僅只是口頭的內家,而不是真正學理的內家。而很多學內家拳的人,事實上是根本不相信內家學理的。
因為,學習內家或內家太極拳,首先必須要毫不懷疑地堅信,世界上有一種可以「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武術,並且願意完全奉行「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信念修習。
一個人只要對「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信念,有絲毫的懷疑,或不能夠完全遵照「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信念而修習,是絕進不了內家之門的。
但這「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內家信念,細數當今太極拳界,究竟能有幾個願意全心信奉毫不懷疑的?有幾個練太極拳的能堅持信念,不加練點臂力備用?有幾個練太極拳的能堅持信念,不加練點掤勁備用?有幾個練太極拳的能堅持信念,不加練點快拳備用?有幾個練太極拳的能堅持信念,不加練點剛拳備用?如果深入追究,世上真敢奉行這些太極拳信念的,恐怕是屈指可數,這也是為什麼內家武術有成者代不過數人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除非確實僅只是為了好玩或作為研究,很多會去兼練其他外家武術的太極拳家,並且將其他外家武術,或大刀大槍所得之快與力,視為太極拳輔助的太極拳家,事實上是根本不相信太極拳的;至少他們絕對不信,只要修練自己所練習的太極拳,便能階級神明,所以他們才會兼練其他武術和兵器。
聖經上說:「你不能同時侍奉上帝,又侍奉財神!」學太極拳也一樣,「你不能同時學太極拳,又學外家拳!」
如果一個人所信的上帝能和財神平起平坐,那所信的一定是假上帝;如果一個人所學的太極拳,可以和外家拳一起練,那所學的一定不是真的太極拳。因為上帝和財神是「信念」不相容的,而內家和外家更是「信念」不相容的,即使這個外家拳,外表粉飾打扮得很像太極拳,內在也是絕對不能相容的。
內家「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信念,和外家「剛勝柔、強勝弱、有力打無力、以動制靜、以快勝慢」的信念,就像上帝和財神,兩者是本質上的不相容,所以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內修太極拳,外兼修外家拳,除非他亂練。
一個太極拳家,不能信奉太極拳「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信念,卻又去信奉外家拳「剛勝柔、強勝弱、有力打無力、以動制靜、以快勝慢」的信念,因為這兩種信念,完全背道而馳,最終會造成內在的混亂。
一個能夠信奉上帝,卻又同時能夠供奉財神的人,他不但不能夠認識真正的上帝,他還要把上帝搞得和財神一樣,才會覺得對味。
所以說很多學太極拳的人,總是要看到像外家拳的太極拳,或讓太極拳變成外家拳才覺得對味。真真實實「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太極拳,是完全不對他口味的,是令他厭惡的。他一定要在太極拳中加點勁力,或搞成太極快拳,他才會覺得這才是夠味的太極拳,也才是真的太極拳。
所以兼信奉財神的人,他心目中的真上帝,和財神的功用是很接近的。而兼信外家的人,他所接觸的太極拳練法用法,和外家拳練法用法,也不會相差太遠,所以他們兼修起來,完全不會有格格不入的矛盾感覺,他們認為「內外家根本沒有差別」,他們更向人誇耀說:「內外兼修才對,才能相輔相成啊!」
由於有些人早已根深柢固地練用外家形式的太極拳,所以他們最看不起純練內家太極拳的人,更看不起和外家拳不同的鬆柔太極拳,他們會以先知的口吻說:「太極拳要養生,鬆鬆柔柔打就夠了;想練出能用的太極拳,非剛猛快速是不行的!」
聖經上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凶殘的豺狼。」練太極拳的人,也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表披著內家太極拳的毛,內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外家拳。」
我們絕不是說內家拳能打贏過外家拳,也不是說內家拳技術勝過外家拳,也絕不是說內家拳比外家拳好,更不是要世界上的人都來練內家拳,不要去練外家拳,更不是主觀去區分說那些拳種是內家,那些拳種是外家,或說誰打的拳是內家,誰打的拳是外家。
我們只是想很清楚地說,內家拳是以「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為信念,在中國漫長的武術歷史中緩緩發展出來的,是在長期傳統外家拳信念的世界中,逐步獨立出來,而自成一格的。
由於歷史的發展,內家拳因此自然形成了和外家拳截然不同的信念。也因此,內外家成為完全不同的武術,這些絕不是人為炒作而來的,更不是少數有心人士打擊其他拳種的陰謀。
拳家孫祿堂先生說:「或謂拳術既無內外之分,何以形勢有剛柔之判?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很多人曾據孫先生之言,說武術沒有內家、外家之分。
其實依孫先生之言,反而更確定了武術有內外家之分,其分別是內家乃「積柔成剛」,而外家乃「鍊剛成柔」,而這兩者的對立殊異,則必須到雙方都練成功而圓覺時,才會統一,如果不成功不圓覺,是不會統一的。
所以學拳的人,非得分清內家或外家不可,這是因為一個人習武,必須要選擇「積柔成剛」,還是要選擇「鍊剛成柔」,必須先有個確定。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內家,就要「積柔」,要確確實實地去累積「大鬆大柔」,你不要在內家裡兼搞個「勁力、快拳」,不然你就無法真正「積柔」而會「積剛」,最後你就不可能達到「極堅剛」,而會練到「硬梆梆」。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外家,就要「鍊剛」,像煉鋼一樣,將剛力用出來,再加以治鍊,一直練到剛力能夠柔用,所謂「百鍊鋼成為繞指柔」,這樣最後就能夠形成「極柔軟」。
內家成功時練成「軟性的剛」,外家成功時則練成「剛性的軟」,這才是孫祿堂先生的「成功的統一」。如果內家練不成「軟性的剛」,反而練成「軟性的軟」;外家練不成「剛性的軟」,反而練成「剛性的剛」,那這兩家都沒有圓覺沒有成功,也就不會統一了。
內家「必先極柔軟,而後極堅剛」,外家「必先極堅剛,而後極柔軟」;這就是內外家的差別,所以內外家仍是有差別。至於那些「軟到軟趴趴」不能用的拳,「硬到硬梆梆」不好用的拳,是沒有資格稱為「內家、外家」的。
要被稱為「家」是有條件的,內家之所以能卓然成「家」,是因為「積柔成剛」,如果先不極柔軟地「積柔」就不能稱為內家,當然最後如果不能「極堅剛」也不能稱為內家;要「從柔極到剛極」經過「兩極」的歷練才是內家。
要被稱為「家」是有條件的,外家之所以能卓然成「家」,是因為「鍊剛成柔」,如果先不極堅剛地「煉剛」就不能稱為外家,當然最後如果不能「能極柔軟」也不能稱為外家;要「從剛極到柔極」經過「兩極」的歷練才是外家。
所以能被稱為「家」,無論是內家、外家都是不容易的;內家、外家都是一種讚美尊敬的話,表示某人已經透過某一種學習方式,習武有成,卓然成家;已經不是半調子的鬆柔,更不是半調子的堅剛。
很多人被稱為「內家、外家」很高興,那是因為他很開心自己能被尊呼為「家」;很多人被稱為「內家、外家」很不高興。那是因為他不知道稱他為「家」是一種無上的尊敬。
自古以來「專家、名家、方家」就是人們請教的對象。在中國文字裡,「家」是有專門學問的人才能稱為「家」,如哲學家、科學家;「家」更是有專門技藝名世者,也有是有專門技藝,又成名於世的人,才能被稱為「家」。《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這皇上所邀的都是以技藝名世的「專家、名家、方家」,不是「專家、名家、方家」是不能受邀的。
「家」的名銜是不容易獲得的,所以「家」在武術界是一種敬語,只有極少數不懂武術敬語的粗人,才會認為別人稱他「內家」或「外家」是一種侮辱,甚至誤認為別人在挑撥生事。
「外家」是指以前先有的武術,《荀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註:外,謂已前。〕五帝之外的「外」字,就是「前」的意思。所以武術的外家,是指先興起之家。
「內家」是指後來才有的武術,《論語、鄉黨》:「車中不內顧。」〔皇疏:內,猶後也。〕內顧的「內」字,就是「後」的意思。所以武術的內家,是指後興起之家。
中國武術的發展是先有「外家」才有「內家」的,「外家」就是先前就有的武學,「內家」是繼「外家」之後才有的武學。所以外家才會稱為「外」,以說明其發展在「前」,內家才會稱「內」,以說明其發展在「後」。
所以「外家」、「內家」只是說明這兩種類型的武術,一個是在歷史上先出現的,一個是在歷史上後出現的。不是像一些無知者挑撥者所說的,外家全在外練筋骨皮,內家全在內練一口氣;「外家」、「內家」也無關於出家當和尚,與不出家當居士的問題,「外家」、「內家」同樣無關內親、外戚的尊敬與不尊敬。武術的外、內是武術的前、後發展時間,內、外兩字,只表明這兩種武術,在歷史的先後發展順序而已。
一個人喜歡修習內家或外家,自有他個人的因緣,這是絕不能勉強的,勉強也練不下去;一個人練得成內家或外家,也有他個人的因緣,是絕不能強加改變的,強加改變也練不成功;所以只要合乎個人的因緣,內家拳外家拳都好。
但是,基於武者誠信的精神,我們有責任告訴所有想學內家或想學外家的人,內外家是有差別的,而真正的內家拳或太極拳,是從頭到尾以「柔勝剛、弱勝強、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為信念來練用的。
外家是不可能真正接受內家這些完全相反信念的,相反地內家也不可能接受外家「剛勝柔、強勝弱、有力打無力、以動制靜、以快勝慢」的相反信念。
所以一個人同時練了內家和外家的武術,必會產生內在的心理矛盾,甚至使技術混亂無法圓融。如果練太極拳又兼練外家拳,不會產生內在的心理矛盾,而又練得很開心的人,那他所練的太極拳極有可能根本就是外家拳,或者他所練的外家拳恐怕也早已不是純正的外家拳,這點武者選練內外家拳之前,是絕對有權事先知道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