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架不發勁的進步性

大體而言,全中國的武術,只有太極拳和八卦掌兩種武術的勢架,在演練時是不發勁的,其他所有的武術,包括外國武術,幾乎全部的勢架都是從頭到尾發勁的。


而太極拳各門派中,也不是勢架全都不發勁的,也有勢架發勁的太極拳,其中以陳家太極拳為代表。


所以太極拳從勢架的發勁與不發勁來劃分,可以分為「發勁太極」與「不發勁太極」。而宗岳門和大多數楊家系太極,是屬於勢架不發勁太極,陳家系太極則是屬於勢架發勁太極。


外家拳的勢架,幾乎全部都發勁,而心意、太極、八卦等內家三拳中,唯獨心意拳的勢架仍保留發勁,所以說勢架不發勁的拳法,基本上是只有內家拳中的太極拳、八卦掌,而太極拳則以陳氏太極拳為例外。


太極拳中,勢架不發勁的楊系太極拳,據說是承傳於陳家太極,但是卻大大地轉變了陳家太極發勁的傳統。楊家太極轉變了陳家太極的傳統,並且一時形成廣大的風氣,這種風氣,甚至讓當時部份首窺陳家太極的楊系太極拳家,堅決認為陳家太極根本不是太極拳。


楊家太極的轉變究竟是受到什麼影響,著實令人好奇。大多數想要眨低楊家太極的對頭太極拳家,都說這是楊家太極為了避免武學流入外族而故意改拳,這個說法也正好故意彰顯目前不發勁的楊家太極拳,是一種有缺陷的太極拳,好藉機打壓楊家太極的心志。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當時和楊家太極同樣名滿天下的八卦掌,也同樣是勢架不發勁,就會發現楊家太極走上勢架不發勁,在武術史上,並不是孤獨的,也不是創舉的,但的確是革新的、先進的、進步的。


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說楊家太極拳,勢架不發勁是受到八卦掌的影響,而是說楊家太極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也發現了楊家太極想要通往階級神明,所應該要走的路,因此便毅然決然徹底揚棄了陳家太極的舊思維,勇敢地邁向勢架不發勁的道路上走去,當然也因此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內家走上勢架不發勁的道路,其實是一種進步而不是退步,是一種進化而不是退化。我們從內家三拳出現的先後順序來看,最早出現的心意拳,仍保有勢架發勁的特徵,而最晚出現的八卦掌,就是勇往直前,毫無畏懼地向著勢架不發勁的道路前進。


晚出的八卦掌證明了勢架不發勁,是中國武術史的新趨勢,中國內家武術確實是從勢架發勁,走向勢架不發勁的進化道路。所以楊家太極走上勢架不發勁,確實可以說是擠身當時時代的尖端,可惜楊家弟子甚少以武學理論,闡明自己之所以揚棄陳家太極的學術理由;加上楊家太極,因為承傳於陳家太極,而有逐漸被陳家太極取而代之的趨勢,這也使得楊家太極走向勢架不發勁的道路,被認定是楊家太極不能用於戰鬥所以才被陳家太極逐漸淘汰取代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勢架不發勁,被反對楊家太極者,認為是楊家太極拳錯誤、無用的退化的主因。


我們已經從中國內家武術發展的進程,指出太極拳和八卦掌脫離傳統武術的勢架發勁,走向勢架不發勁,在武術史是是進步的,是進化的。而楊家太極逐漸走向勢架不發勁,其實是一種回歸太極拳王宗岳祖師法門的必然。


我們猜測楊家太極拳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從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和《十三勢》中,參悟了太極拳理而走向勢架不發勁的道路,雖然楊家當時可能誤認《太極拳論》和《十三勢》是武當道士張三丰的著作,但是楊家受到《太極拳論》和《十三勢》的影響而揚棄了陳家太極的勢架發勁,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理論,就是「人剛我柔,四兩拔千金,極柔軟」的大鬆大柔太極拳。這樣的太極拳,絕不可能是勢架發勁的太極拳,因為只要手上帶勁,動作帶勁,走粘帶勁,就根本不能練成階級神明的「人剛我柔,四兩拔千金,極柔軟」。


內家武術走向勢架不發勁的道路,在武術史上是一種先進的進步思想,也有內家武學為追求階級神明,而走向勢架不發勁的歷史必然性;但是歷史未必是進步的,像人類追求文明進步所經常遭遇的挫折一般,武術歷史的發展也有可能倒退到蒙昧的力鬥時代。想要力挽狂瀾,讓太極拳走向勢架不發勁的先進進步思想,除了要有堅毅無比的大無畏心志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對太極拳走向勢架不發勁的歷史和學理,有比一般人更高、更深入的認識。

沒有留言: